三鲜豆皮的历史可追溯至清朝末年。彼时,武汉街头初现豆皮雏形,绿豆与大米磨浆摊皮,裹上糯米与小菜,成为百姓充饥的寻常吃食。至民国时期,老通城酒楼将其改良为“三鲜豆皮”,以鲜肉、鲜蛋、鲜菇入馅,瞬间风靡江城。1958年,毛泽东主席亲临老通城品尝,更让这道小吃蜚声全国,成为湖北饮食文化的象征。

制作三鲜豆皮,是门讲究火候与技艺的学问。绿豆与大米按比例浸泡磨浆,倒入平底锅摊成薄如蝉翼的面皮,待金黄酥脆时翻面,铺上一层软糯的糯米,再撒上炒制入味的肉丁、香菇、冬笋与豆干。最后淋上蛋液,小火慢煎至外皮焦香,内里软糯。一口咬下,酥脆的豆皮与绵密的糯米交织,鲜香的馅料在舌尖绽放,咸香中透着豆香与米香,层次分明,回味无穷。
如今,三鲜豆皮已从街头小摊走进知名餐厅,成为湖北人早餐桌上的常客。清晨,武昌粮道街、汉口吉庆街的豆皮摊前,总排着长队。人们捧着热气腾腾的豆皮,或站或坐,大快朵颐。对于漂泊在外的湖北游子,一口三鲜豆皮便是家乡的味道,是记忆中长江水的波涛,是黄鹤楼的晨曦,是巷口那声熟悉的“过早咯”。

三鲜豆皮,不仅是一道美食,更是荆楚风情的缩影。它承载着湖北人对生活的热爱,对传统的坚守,也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变迁与烟火。
信息来源:搜狐网

鄂公网安备 42090202000378号